5月17日下午,威廉希尔体育“大樟讲坛”第2期在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贺川生教授做了题为“印欧语言预期式数词系统的类型学分布和句法语义特征”的学术报告。讲座由王莹莹教授主持,经理莫再树、副经理宋丹出席,全院师生积极参加。
贺教授的讲座主要探讨了印欧系语言的预期式计数方式与分布情况。首先,他用对比法展示了两种计数方式:回顾式计数法和预期式计数法。随后,他阐述了原始思维下的预期式计数方式的原理,引用诸多古文献举例说明玛雅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等的预期式计数法,并重点讲述了印欧语言预期式计数数词系统中对个位、分数和十位数三种数字类型的计数方式。他提到:对个位数进行预期式计数主要出现在北日耳曼语言古挪威语中;在对分数进行预期式计数时,不同的印欧语言种类有较大不同,句法结构也不尽相同。最后,贺教授指出预期式计数并非个案,而是在各主要语系的早期计数系统中均有体现,其研究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课题,还关涉人类学、数学史等领域,具有重要的跨学科研究意义与价值。

在提问环节,贺教授回答了小语种研究方向的老师在计数方面的问题。而谈及在科研方面对研究生的建议时,贺教授强调:同学们要抓住自己在具体研究问题上的灵感,灵感来源于日复一日、从一而终的阅读与持续思考。只有拥有充分的文献阅读量,才能对学术问题的挖掘具有高度的敏锐性。
通过本次讲座,师生们不仅了解了印欧系语言多样的预期式计数特征,还体会到了古人认识自然的艰辛,坚定了潜心做科研的决心,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