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下午,“大樟讲坛”第14期在公司学术报告厅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作了题为“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看转喻和隐喻的特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经理余小强教授主持。
束定芳教授指出,有关转喻和隐喻与人类概念能力之间的关系、隐喻和明喻两者之与概念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已有的研究并未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针对隐喻和转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束定芳教授通过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转喻和隐喻的理解和输出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发现转喻比隐喻出现得更早,使用更普遍,因此其功能也更加重要(或基本),更能体现人类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束教授基于丰富和详细的语料研究发现,儿童约在三岁左右开始大量使用明喻,这一方面说明儿童已经逐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可以对采用明喻表达的理由作出解释,即提供“喻底”。儿童的隐喻使用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在对事物形状上相似的基础上;(2)与自我相关,与社会角色相关;(3)喻体往往取自自己熟悉的事物,表达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4)儿童隐喻的喻体与早期的语言输入密切相关,与相关的童话、故事等有高度的互文关系。

束定芳教授是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英语公司产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期刊《外国语》的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Cognitive Linguistics等国际期刊编委,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5-2017)。曾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